吉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成果展示
四平职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前身是创办于1984年的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办学历史较早,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计算机应用人才,2009年本专业实现与神州数码校企联合办学,企业投入设备、师资等,校企共建,办学实力增强,将本专业分为嵌入式系统开发、移动通信软件开发、网络通信三个专业方向,2010年12月,学校确定本专业为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以此带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建设及发展。
一、确立并实践了“仿真教学,2+0.5+0.5”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神州数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为学校第一个校企合作专业。本专业主要为了满足移动增值和移动商务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网络通信工程等方面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根据社会的需求及学生的能力,又增加了数据库开发与管理、网站优化等两个专业方向,为不同爱好、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达到一个专业多个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为目标,构建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标准、企业的需求,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组织实训、顶岗实习、共同组织技术技能培训、共同监控教学质量、共同评价学生,建立校企共管的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融合。
由于有了企业参与办学,就可以实现紧跟市场的需求办学,能做到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了一个专业开设多个培养方向,因为企业可以提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企业能做到根据教学的需要聘请教师。“仿真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做企业的真实项目,在校内实现企业化人才培养,在校内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训、一年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训、半年的企业项目实训,学生上岗前基本能熟悉企业的工作过程,基本达到顶岗就能上岗。实现了“2+0.5+0.5”的人才培养方式,即两年的校内实训、半年的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企业项目实训、半年的顶岗实习。
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要直接能适应企业工作要求的人,企业不培养人,只用有工作经验的人,即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就是人们常说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由于有企业的参与,带来了企业的真实项目,带来了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师资,学生经过半年的企业化项目强化培训,基本上达到了企业用人的要求,使学生顺利的跨过了IT行业就业的高门槛。
二、建立了专业能力强、教科研水平高、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
1、教学团队建设成效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采用培养、外聘的原则,通过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进修、技术服务等措施提高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从企业聘请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专家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聘请能够参与教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及课程开发的企业工程师做兼职教师;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人成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学历高、能力强的教师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通过3年建设,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7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1:1,专任教师中“双师”比例达到80%,形成了一支由行业专家引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牵头、企业技术能手兼职的结构合理、素质全面、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富于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学团队。
2、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本专业分为三个专业发展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培养一名专业带头人,从学校现有专业教师中挑选3名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长春、沈阳进行专业培训、理论学习和企业顶岗等方式,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建设与规划能力、课程建设与开发能力、教科研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带头人。学院还聘请了3名专业对口、学术思想活跃、能够掌握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实践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参与和指导专业建设,引领课程开发与建设。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得专业办学能紧跟社会的需求,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3、骨干教师的培养
按学校骨干教师培养标准培养9名骨干教师,从现有专业教师队伍中选拔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提升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进行,安排骨干教师每年定期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锻炼,使得骨干教师能够协助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积极主动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种教科研课题的研究,使专业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4、全面提高教师教学理念
全体教师多次到长春进行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培训,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水平,有利地促进了课程的改革。有戴士弘教授的“课堂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师教学技能提升骨干教师培训”和渠川钰教授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及考核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培训”。
5、教师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获得了一些奖项,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吉林省教育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吉林省优秀教材1部,吉林省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吉林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的竞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10项。
三、构建了以四类职业岗位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改革的思路是:对IT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了解行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与企业合作确定专业工作岗位,针对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系列行动领域,并将其转换为具体的学习领域,最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调研,最终确定了专业主要面向3G移动通信软件开发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师、网站优化工程师四类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构建了“课程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训”层次递进式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详见专业教学进度计划。
依据该课程体系改革成果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09和2010级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2011和2012级教学计划。本课程体系,由于其贴近企业需求、立足课程间综合性和模块化的特点,促进了课程之间的教学能有机地交叉与整合,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基于工作过程重组了课程内容,实践了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根据3G移动通信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通信网络、网站优化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总结出各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由校企双方人员依据工作过程构建课程内容,构建出各专业方向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由教师和企业的工程师共同选择教学案例及项目,设计学习情境及子情境,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尤其是要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为了便于课程的检查管理及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课程管理平台,要求所有课程的材料都要上传到网上,实现了网上管理,同时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统一了各种教学材料的要求及标准,每门课程都要上传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教案、教学课件、实训项目、项目解答、习题等教学材料,部分课程实现了网上在线测试,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也使得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有利地促进了课程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将企业实际开发项目贯穿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开发过程中关联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展开课程教学。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此学院重视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学院通过举办教学方法研讨会和“说考核”大赛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提倡开展小组教学法、鼓励教学法,采用过程性考核,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任课程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建设期内,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Java程序设计》、《Windows Server系统管理和网络服务》、《嵌入式系统开发》等各专业方向共计32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完成了《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Windows Server网络服务》、《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JSP网站开发》等6门校级精品课,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2门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开发了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实训课程10门,建设期内,正式出版校企合作开发教材1部,企业特色教材6部。
五、搭建了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学院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的原则,在重视实验实训室及实训基地的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内涵建设,重点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项目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室的作用。
在专业层面上,按照高职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要求,根据岗位工作技能的要求,构建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这种体系是按照能力培养的层级顺序和各项能力间的内在联系,搭建的“课程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内实训及校外实训两种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及就业能力。在课程层面上,根据课程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每门课程的实训项目,力求采用企业真实项目。
该专业在用实训室15个,财政投入66.1万元,学校投入133.4万元,建有移动通信软件开发、.NET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通信网络、Java软件开发、网页设计、网络工程、单片机开发、多媒体制作、网站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实训室。
合作企业投入130多万元,在沈阳建立实训中心,可同时容纳200人实训。
开辟新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拓展了校外实训基地,达到28家。
六、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活动,学院举办了各专业的技能大赛,学生积极踊跃参加,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及全国的各类技能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009年,吉林省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2011年,吉林省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012年,吉林省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三等奖2项2011年,吉林省网络安全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
2013年,吉林省网络安全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013年,在ITAT大赛中团体取得国家二等奖1项。个人单项获得省级三等奖5项。
学院不但注重学生成才的培养,还重视学生成人的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都达到较高水平。
七、创新与特色
(一)针对岗位(群)人才需求,构建了一个专业多个培养方向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为校企合作专业,在办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企业教师的优势资源,人才培养更加灵活。
首先,企业提供了多种专业教师,为设立多个专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其次,企业提供了真实项目,让学生能感知企业的工作流程,在两年的校内实训中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分解到相应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半年的校外实训基地中带领学生完成综合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感知企业文化,缩短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的差距;在半年的顶岗实习中让学生实现顶岗就业,部分学生直接就业。
(二)基于职业分析构建以四类职业岗位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开展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本着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面向的四类典型工作岗位:3G移动通信软件开发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师、网站优化工程师。同时遵循专业技术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规律,对应四类岗位群构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此同时,深入具体课程教学大胆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解构了传统知识体系的内容组织方式,按照实际工作任务重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其次,积极展开教学改革,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展开教学,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这些改革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即所需”,而且其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三)校企深层次合作,采用企业真实项目,联合培养高质量软件人才
本专业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专业,在教学内容、师资、实训等方面,双方深度融合,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共同进行教材、课件及教学支持环境建设,并先后聘请17位企业专家进行讲座或教学。
学校与企业的这种深层合作将学校打造成为高质量的软件人才储备库,成为企业的人才基地。
来源:四平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