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的精神,按照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四平职业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编制了《四平职业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四平职业大学成立于1983年,是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是吉林省成立最早的专科起点的具有十年办本科历史的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被确定为吉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再次高质量通过全国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学校设有计算机工程学院、航空旅游学院、汽车学院、鼎利学院、财经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医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中职部,现有43个专业,专业设置涵盖医药卫生、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公共事业、土建、交通运输、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9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7070 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十年本科经验的教师团队。目前,教职工441人,专任教师319人,正高、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19人,“双师型”教师201人。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与珠海世纪鼎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学院;与沈阳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北京国瑞教育集团、天津坤宏海事集团、吉林省华夏模丽教育有限公司等企业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五菱汽车、修正药业、葵花药业、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等百余家知名企业实行订单培养,为企业量身打造需求人才,实现了学生高质量就业。
“十四五”期间,学校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的办学理念,以“就业工作全员化、就业教育全程化、就业管理信息化”为主线,以“全面指导,精准服务、规范管理、拓宽渠道”为工作准则,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围绕培养适用型人才改革教育教学,以联合办学、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同时加大创新改革力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优势特色,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打造四平市现代职教园区暨新职业大学,并将新园区打造成为“国家级职教示范园区”。面向新时代,建设和谐校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谱写建设“高水平技能型职业大学”新篇章!
第一章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2021届毕业生总体规模与结构
(一)规模:我校2021届毕业生总人数为1577人
(二)2021届毕业生基本结构
1、学院及专业情况
表1:四平职业大学学院及专业情况统计表
| 
 学院  | 
 专业  | 
|
| 
 财经学院  | 
 会计电算化  | 
|
| 
 电子商务  | 
||
| 
 市场营销  | 
||
| 
 管理学院  | 
 物流管理  | 
|
| 
 工商企业管理  | 
||
|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 
||
| 
 计算机工程学院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
| 
 计算机应用技术(3G通信技术应用)  | 
||
| 
 软件技术  | 
||
| 
 室内艺术设计  | 
||
|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 
||
| 
 广告设计与制作  | 
||
| 
 电子工程学院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
| 
 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
| 
 新能源装备技术  | 
||
| 
 数控技术  | 
||
| 
 航空旅游学院  | 
 旅游英语  | 
|
| 
 空中乘务  | 
||
| 
 高铁乘务  | 
||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
| 
 国际邮轮乘务管理  | 
||
| 
 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造价  | 
|
| 
 建筑工程技术  | 
||
| 
 工程测量技术  | 
||
| 
 中锐汽车学院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
|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 
||
| 
 医药学院  | 
 护理  | 
|
| 
 康复治疗技术  | 
||
| 
 医学影像技术  | 
||
| 
 助产  | 
||
| 
 鼎利学院  | 
 通信技术  | 
2、性别比例
2021届毕业生总人数1577人,其中男生685人,女生892人。
图1—1:2021届毕业生性别比例
3、 生源渠道
基于不同招生方式的生源情况看,我校普通高中招生生源人数为1474人,对口招生生源人数为103人。
图1—2:2021届毕业生生源渠道
二、毕业生就业率
(一)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9.96%。
(二)各学院及专业的就业率
表2:2021届毕业生各学院及专业初次就业率统计表
| 
 学院  | 
 专业  | 
 各专业现有人数  | 
 实际签约人数  | 
 就业率  | 
|
| 
 财经学院  | 
 会计电算化  | 
 40  | 
 36  | 
 90.00%  | 
|
| 
 电子商务  | 
 11  | 
 8  | 
 72.73%  | 
||
| 
 市场营销  | 
 12  | 
 11  | 
 91.67%  | 
||
| 
 小计  | 
 63  | 
 55  | 
 87.30%  | 
||
| 
 管理学院  | 
 物流管理  | 
 7  | 
 7  | 
 100.00%  | 
|
| 
 工商企业管理  | 
 17  | 
 13  | 
 76.47%  | 
||
|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 
 11  | 
 9  | 
 81.82%  | 
||
| 
 小计  | 
 35  | 
 29  | 
 82.86%  | 
||
| 
 计算机工程学院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17  | 
 12  | 
 70.59%  | 
|
| 
 计算机应用技术(3G通信技术应用)  | 
 175  | 
 142  | 
 81.14%  | 
||
| 
 软件技术  | 
 3  | 
 2  | 
 66.67%  | 
||
| 
 室内艺术设计  | 
 39  | 
 33  | 
 84.62%  | 
||
|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 
 1  | 
 1  | 
 100.00%  | 
||
| 
 广告设计与制作  | 
 34  | 
 25  | 
 73.53%  | 
||
| 
 小计  | 
 269  | 
 215  | 
 79.93%  | 
||
| 
 电子工程学院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9  | 
 9  | 
 100.00%  | 
|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4  | 
 3  | 
 75.00%  | 
||
| 
 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  | 
 1  | 
 0  | 
 0.00%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  | 
 16  | 
 80.00%  | 
||
| 
 小计  | 
 34  | 
 28  | 
 82.35%  | 
||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23  | 
 22  | 
 95.65%  | 
|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2  | 
 1  | 
 50.00%  | 
||
| 
 新能源装备技术  | 
 10  | 
 10  | 
 100.00%  | 
||
| 
 数控技术  | 
 6  | 
 6  | 
 100.00%  | 
||
| 
 小计  | 
 41  | 
 39  | 
 95.12%  | 
||
| 
 航空旅游学院  | 
 旅游英语  | 
 9  | 
 9  | 
 100.00%  | 
|
| 
 空中乘务  | 
 42  | 
 41  | 
 97.62%  | 
||
| 
 高铁乘务  | 
 77  | 
 75  | 
 97.40%  | 
||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8  | 
 8  | 
 100.00%  | 
||
| 
 国际邮轮乘务管理  | 
 9  | 
 9  | 
 100.00%  | 
||
| 
 小计  | 
 145  | 
 142  | 
 97.93%  | 
||
| 
 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造价  | 
 12  | 
 12  | 
 100.00%  | 
|
| 
 建筑工程技术  | 
 32  | 
 32  | 
 100.00%  | 
||
| 
 工程测量技术  | 
 2  | 
 2  | 
 100.00%  | 
||
| 
 小计  | 
 46  | 
 46  | 
 100.00%  | 
||
| 
 中锐汽车学院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56  | 
 56  | 
 100.00%  | 
|
|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 
 9  | 
 9  | 
 100.00%  | 
||
| 
 小计  | 
 65  | 
 65  | 
 100.00%  | 
||
| 
 医药学院  | 
 护理  | 
 447  | 
 337  | 
 75.39%  | 
|
| 
 康复治疗技术  | 
 95  | 
 65  | 
 68.42%  | 
||
| 
 医学影像技术  | 
 213  | 
 142  | 
 66.67%  | 
||
| 
 助产  | 
 95  | 
 73  | 
 76.84%  | 
||
| 
 小计  | 
 850  | 
 617  | 
 72.59%  | 
||
| 
 鼎利学院  | 
 通信技术  | 
 29  | 
 25  | 
 86.21%  | 
|
| 
 小计  | 
 29  | 
 25  | 
 86.21%  | 
||
| 
 合计  | 
 1577  | 
 1261  | 
 79.96%  | 
||
三、毕业生就业去向
专科升普通本科 13.63%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30.44%
待就业 20.79%
应征义务兵 0.3%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0.7%
自主创业 0.44%
其它录用形式就业 33.48%
自由职业 0.32%
其他暂不就业 0.25%
图1—3  2021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经分析调查,未就业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二是复习准备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三是筹备自主创业中;四是其它个别因素。
四、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域分布:
(一)2021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为省内就业人数785人,省外就业人数476人。
(二)2021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排名。吉林省785人,辽宁省 60人,天津市27人,北京市25人,广东省20人,山东省14人,河北省13人,江苏省12人,黑龙江省11人,内蒙古10人,浙江省10人,上海市7人。
图1—5:2021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排名
五、自主创业
我校2021届毕业生总人数1577人,自主创业人数为 7人,占毕业生比例为0.44%。
第二章 202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举措
2021年,因疫情影响,就业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就业是学校的质量线,为确保完成年初的工作目标,就业处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和关怀下,独辟蹊径,多元并举,与各学院同心协力,用职大人的智慧和担当,全力以赴挑起了就业工作的重梁,确保了就业工作能够有效推进,并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强化组织,打造“大就业”新格局
1、实施“一把手”工程,强化科学部署。成立了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学院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凸显就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作用,推动大就业格局,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服务。2021年,学校积极响应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的“创业有你、‘就’在吉林”的号召,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上多次研讨就业工作;校长书记多次在就业调研工作会和工作推进会上,总结、研究和部署就业工作;学校按照国家有关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四平职业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极大地增强了就业工作研判和部署的科学性。
2、推动学院就业工作,强化全员参与。由学院院长和党总支书记对本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负总责,副院长、副书记、专业负责人、学工办主任、指导教师、辅导员等明晰任务,明确责任,形成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局面。这项举措强化了学院的就业领导组织机构,完善了优化联动机制,推进了二级管理体系建立,服务于未来毕业生就业评价机制建设。2021年,就业处实施就业推荐全员参与机制,开展二级管理考核工作,探索就业奖惩机制等,科学有效提升了就业工作实效。
二、多方联动,创新布局就业工程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就业,主动出击,挖掘信息,拓展渠道,未雨绸缪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工作。把“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办好政、校、企合作的基础,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打造“三位一体、多方联动”的实习、择业、就业平台。借助留省、留市就业政策的契机,建设就业全程关怀护航体系,实现2021届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 2022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超前开展。
1、政、校、企深度合作,努力构建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强与政府(人才中心为主)、企业、行业联系,形成政、校、企联动机制,资源共享、共建双赢。2021年,学校就业处协同各学院组成9个市场拓展小组,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带、东北三省的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辽宁省等进行市场拓展,其中走访了近十家人才中心、五十五家企业及医院,与宁波、沈阳、白城、通化、梅河口、珲春等地人才中心及当地知名企业达成政校企人才合作意向。对调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岗位需要等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21年5月我校与伊通县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书,解读人才回引、创业、就业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我校与伊通县重点企业产教融合。2021年6月我校与吉林正大国际医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双方在专业建设、教学实习及就业等方面达成共识,有效提升、拓宽我校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渠道。
2、线上线下联合发力,全方位提升就业服务平台
校园“双选会”是我校申请的市级创新就业项目,也是我校为毕业生倾力打造的就业服务平台。与四平市人才服务中心携手为2021届毕业生举办了四场线上、线下校园双选会。其中医药类专场招聘会1场。双选会来自吉林、辽宁、内蒙、广东、浙江等省参会企业 710 家,提供岗位 12028个。市人才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我校双选会平台,组织四平市的四十余家企业参会,宣传四平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优惠政策,为四平装备制造、医药、商贸物流等企业招到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学校依据双选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变化,做到有方向、有侧重的人才培养及就业。
三、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探索就业工作新形式
学校利用就业工作网站,设置了职业测评、就业政策、求职技巧、专业介绍、校园招聘和网上招聘等栏目。及时登载、更新各种用人信息。各学院在学生中组建了大量就业微信和QQ群等网络信息平台,畅通了就业信息发布渠道,持续关注离校离职还未就业学生的动态,千方百计为学生推送就业信息,离校不离心,持续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2021年就业处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发布“24365校园联合招聘服务”、省内高校招聘会、行业专场招聘信息100余次;微信公众号编辑推送 24期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四、 加强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助力学生顺利毕业、就业
学校高度关注家庭贫困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支持和咨询指导,切实解决困难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做好困难学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的申报与发放工作,2021年享有求职创业补贴的困难学生 67人,累计发放补助金额计 79500元。
五、建设专业化、职业化就业创业服务队伍
按照教育部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我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学校将对就业创业专职指导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方面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展专题培训。力争做到培训内容全涵盖,培训人员全覆盖,确保每一名教师都能获得职业化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今年共新增了9名就业指导教师,7人参加省厅举办的就业创业骨干师资培训。
第三章 毕业生相关数据分析及趋势研判
一、从专业相关度分析
 
 
 
2021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与其专业的相关度状况为:相关度高占35.20%、部分相关占39.14%、不相关占25.66%。
图3—1:2021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从2021年统计数据观察,可以看出“相关度高”占比较2020年32.89%的数据略有上升,“不相关”占比较2020年21.58%的数据略有上升。从存在的39.14%的部分相关和25.66%的不相关数据分析:一方面,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心态变化,实时跟进,及时关注和解答学生们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困惑和问题,使大学生有正确的职业心态和积极进取的职业观,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为毕业后顺利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不必过分夸大就业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对口就业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知识浪费的现象,但在不能保证对口就业的前提下,学校更应在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发挥个人潜能上下功夫。
二、就业选择途径分析
根据调研问卷显示:2021届毕业生就业途径主要是:学校推荐(含学校、学院组织的招聘会及发布的招聘信息及老师推荐)、社会渠道就业、家庭渠道就业、通过工作实习直接就业、直接向用人单位应聘及其他渠道。其中,通过学校推荐就业比例为79.74%,比去年略有增加;社会渠道就业为1.04%,;家庭渠道就业占比4.23%,通过工作实习直接就业占比9.28%,直接去用人单位应聘占比3.12%,其他渠道就业占比2.59%。
 
 
 
图3—2:2021届毕业生就业途径分布图
从以上统计数据上看,学校推荐就业占比大。得益于我校借助“校园双选会”申请了四平市创新创业项目,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倾力打造四平职业大学“校园双选会”品牌,搭建学生、企业双向选择平台,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产生的结果。
三、就业去向分析
1、从就业区域看,2021届毕业生东三省比例为67.88%,其中吉林省内占比62.25%;津京冀地区占比5.15%,其中北京占比1.98%;长三角地区占比2.46%;其他地域占比24.5%,南北区域分布相不平均。由此推断出,2021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呈现出以北方区域为主的局面。其中留省就业人数呈现上升态势,是省、市出台多项留省留市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起到了方向标的作用。
2、我校生源以吉林省内为主,数据体现毕业生在本省就业人数占比较高,生源所在地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影响依旧没有改变。
四、从社会满意度分析
该项数据采集工作,我们使用了问卷调研,网络回访,电话回访及企业走访面谈等办法。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21届毕业生的雇主满意度情况:满意占比82.55%,基本满意占 17.45 %,不满意占0 %。

图3—3:2021届毕业生的雇主满意度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工作的表现很满意,一方面是我校毕业生总体素质有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我校就业工作做的比较扎实。
第四章就业状况对人才培养的反馈
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果,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决策依据。
下一步,学校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培养质量和就业服务水平。
    1、强化学校育人职责,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校园文化与职业素养培养高度融合。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重视崇尚职业态度与技能、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职业精神的培养。
2、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提高毕业生职前就业能力以及素质培养积极搭建平台。
3、加强调研,坚持特色鲜明,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职业设置专业,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产业相关专业,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要围绕地方经济特色,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
    4、加强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的人才方案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更接地气。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建设并完善“政、校、企”多方联动的就业服务工程。
    5、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就业工作团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外肩负着就业市场的开发,对内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起到帮扶作用,还要掌握创新的工作方法,就业信息化技术及无私地服务精神,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突破,有赖于工作团队的组建、凝集与打造。
结束语
由于疫情的影响,学校就业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压力大、困难多,但在吉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克服重重阻力,基本完成了年初制定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各项工作。我校会继续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的办学理念,以提高就业质量为核心,围绕就业工作坚持做好对就业资源做“加法”,收集有效的信息为学生搭建信息化平台;对就业困难做“减法”,将就业中困难的部分转换为有利的一面;对就业行动做“乘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就业压力做“除法”,帮助学生分解就业压力,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就业工作,促进学校就业服务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