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101314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戴士弘教授关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培训,通过为期两天的培训,戴教授在培训中就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课程的评价标准、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如何改造传统课程教学,如何进行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讲解。教授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受益良多。

语文教学作为职业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遵循传统的讲课方式,针对目前现状的高职高专学生的确有待于改变观念,到了务必改变的时候,那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教学做”一体化,其实也就是陶行知认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用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例子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
     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他的“行知”认识论对于我们的现实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我们可喜的发现了一些改变。
其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上课不再是填鸭式的,不再是按照“讲授--接受”的模式上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人,他们已经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因为“行不是知之成”,而是“知之始”。我们教师上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创设情景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
其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些学生已经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学习。我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参与”,“动手”和“研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认识到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而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听出来的,而是靠学生亲自参与任务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出来的。因此我们应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和学情,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能提高其职业能力的教学过程,因此,这一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所以我们制定了新的教学任务。

1、人文教育,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精英文化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2、审美教育,这是极其重要的任务:旨在提高艺术品位。①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②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③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表现美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能力。

3.创新能力,这是至为关键的任务: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1919年,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4.人生哲理,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把现实人生变为艺术人生:让学生学会带着哲人睿智的微笑来谛视人生,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和超越。

5.培养自学能力,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利用36学时想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不太现实,因此,《大学语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36学时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更何况,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提高自学能力,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三、为了实现当前的重要任务,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总体的设计思路

1.以“高尚、和谐”作为育人思路。因为大学语文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应该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下面的几种人文素养:①培养爱国爱乡的感情;(对国家民族高度的责任感)②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疾苦;③仁者爱人的思想;仁是儒家思想核心。儒学中的人文精神文丰而意博,理深而旨远,其中“仁”、“义”、“忠”、“信”就是十分可贵的人文因子;④具有刚直不阿,一身正气的品格;⑤潇洒旷达、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⑥提高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2.以人文教育、创新思维为目标。我们应该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因为人文与科学并不矛盾,我们应该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并举。①教育者自身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②重视人文素质的形成;③高等要坚守自己的理想,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④对文、史、哲的重视。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3.以任务驱动、能力培养为主轴。

主轴一:任务驱动。在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任务驱动:就是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主轴二:能力培养。目前的大学生,10年、20年、30 年之后就是国家的脊柱,而人的发展巅峰时期也是大学毕业后20年至30年之间,所以我们要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大学时期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那么,哪些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呢?我觉得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流能力。大学生要学会交流,学会与人相处。不仅是中文,还要学好中文,

第二,动手能力。学习,学是读书,习是动手。动手能力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拿起来能干,二是干得好。

第三,创新能力。我想创新能力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即找问题、出思路、想办法、巧实现、能表达。

第四,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能使他们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①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②加强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最终达到叶圣陶所倡导的“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五,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的社会千变万化,一个人不可能靠在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把一生都保证下来,学生必须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在有些高校出现学生自杀,就是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不足。

4.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标准。教育部200616号文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而是“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在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听说读写的经验和能力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陶行知“知行合一”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