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
浏览第2541次 更新时间2012/5/17 14:24:09
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

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

我们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形成了“探索多渠道校企合作方式,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道路”的特色。

一、专业建设与成绩

1、建设与成绩之一:校企共建,搭建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合作长期机制

首先,建立企业合作管理协调机构。基于互惠互利、双向共赢的思想,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以此为依托,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进行行业信息和技术互动互通。

我们先后与四平巨元换热器有限公司、四平大众仪表厂、四平艾维能源、四平庆达光盘有限公司、四平德科电子有限公司、四平吉瑞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四平昊华公司等16家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使之成为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这些企业负责安排本专业的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不定期地让本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参与一些岗位工作,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受到行业实际环境的熏陶,并对行业的发展前景有所了解。学校投资了400多万元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电气实训中心,包括电工实验实训室、电子实验实训室、电子维修实训室、自动化综合实训室、过程控制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单片机EDA实训室、PLC实训室、PCB&SMT实训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建立了机加实训中心和数控技术中心两处校内实训基地。

2.建设与成绩之二:校企共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谋建立了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能力培养、培训与考核体系。依据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制订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我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的十几轮的审查,经过省里专家、企业专家、校内专家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全面审查得到通过。

通过校企合作了解市场、行业需求,及时调整和确定了新的就业方向——智能控制技术和换热器技术。并提出了“一个专业平台,两个就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示。根据培养目标,打破以学科为体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传统模式,而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整合相关课程,实现整体优化,围绕“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构建“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就业方向课”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主导思想是:

突出素质课程,

加强技能课程,

强化核心课程。

其中 “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模块一起构建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方向设计的“智能控制技术”和“换热器技术”模块构建了两个动态的就业岗位方向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接轨。

        

 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形成一个有梯度、按层次、分阶段的彼此衔接的三阶段工学结合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第一阶段,学生进校后第1学期,学生进入企业进行1周的专业认识实习,通过实习,对今后从事的岗位及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阶段,学生在第24学期及暑假期间,集中安排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企业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至少9周的技能训练,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岗位及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第三阶段,在第56学期安排学生进行10周的专业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并与第6学期的16周就业顶岗实习相衔接,提升职业技能,拓展职业能力,达到顶岗要求。

 以上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三大专业能力:一是通用电气设备的安装、维修能力,达到高级维修电工的水平;二是现代工业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维修能力,掌握如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触摸屏、组态技术等综合应用能力;三是供配电系统设计、安装、管理、维护能力。

3、建设与成绩之三:校企共享,资源互惠互补,优化教学基本条件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本专业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通过引进、外聘和自身提高等措施,建设了一支“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人才互通,一方面“走出去”,做到专任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让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提高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目前专任教师中9人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另一方面“请进来”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来专业担当授课任务及指导实践。

本专业在办学实践中,十分重视“产教研”结合。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将产教研作为教学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目前已经为企业完成了28项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专业教师完成省级立项课题、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课题8项;校级课题多项。公开发表了几十篇教学/科研论文。

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企业积极参与实训室的建设,企业捐赠设备值累计673万元。

采取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方针,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成为四平地区现代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4、建设与成绩之四:校企共商,深度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开发教学内容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教学内容体现了地方性,加强了实践性,强调了针对性,突出了实用性,变“空、繁、旧”为“新、精、用”。课程的设计按照“保留必需的,加强实用的,删减陈旧的,增强先进的,整合相关的,开发实用的”原则,优化了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提倡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参与式教学,促进教、学互动,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听得懂、学得进、会运用,多锻炼。体现“精学湛练”的校训思想内涵。

同时进行课程、教材共同开发,根据岗位技术要求开发课程模块,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甚至直接采用企业的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同时针对企业的技术和文化特点,开发了校本教材“PROTEL例题精解与上机习题精选”、“工业信号检测与转换技术”两部,编写高职高专教材16部。同时积极开展优秀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在原有4门省级优秀课的基础上,今年,《电子CAD技术-PROTEL电路设计》课程被评为吉林高等教育精品课程。

5、建设与成绩之五:校企共赢,开启就业通道,实现学生出口畅通

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标,培养了品德高尚、基础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的合格人才。

2006年以来,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在2006年吉林省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竟赛中获省级三等奖的成绩,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竟赛中获省级一等奖的成绩。

历年的教学质量督察表明,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本专业的学生对教学是满意的,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是明显的。涌现了以四平吉瑞达有限公司总裁刘长平、四平红嘴钢铁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李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二、已经建成的本课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目前,我们共建立本课程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四平市慧宇仪表厂,吉林美霓灯光雕塑科技有限公司、四平艾斯克机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四平市庆达光盘、四平市大众仪表厂等。这些实训基地在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在生产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强化实践能力,并能培养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倡导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