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平职大 → 学校公告
四平职业大学2017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8-01-22】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的精神,按照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7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四平职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际,编制了《四平职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四平职业大学是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是吉林省成立最早的专科起点的具有十年办本科历史的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被确立为吉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从2014年至今,经吉林省政府、四平市政府批准,整合了四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先后将四平医护卫生学校等四所中专学校并入,学校成为四平市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航空旅游学院、中锐汽车学院、医药学院、鼎利学院10个学院,开设40个招生专业,涵盖土木建筑、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教育与体育、文化艺术等8大类、21个小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的办学理念,以“就业工作全员化、就业教育全程化、就业管理信息化”为主线,以“全面服务,精准服务、规范管理、拓宽渠道”为工作准则,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围绕培养适用型人才改革教育教学,以联合办学、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办成让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高职学校走出了一条“重指导强能力、

重实习促就业、重服务谋发展”的道路。连续几年毕业生社会需求旺盛,社会评价较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中有进。

第一章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2017届毕业生总体规模与结构

(一)规模:我校2017届毕业生总人数为2013

(二)2017届毕业生基本结构

1、学院及专业情况

1四平职业大学学院及专业情况统计表

学院

专业

财经学院

会计电算化

营销与策划

市场营销(15级)

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

文秘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3G通信技术应用)

软件技术

装潢艺术设计

广告设计与制作

计算机应用技术(3+2)

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3+2)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与制造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

航空旅游学院

商务英语

旅游英语

建筑工程学院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

中锐汽车学院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2、性别比例

2017届毕业生总人数2013人,其中男生1244人,女生769人。

                   112017届毕业生性别比例

3、          生源渠道

基于不同招生方式的生源情况看,我校普通高中招生生源人数为1752人,对口招生生源人数为261人。

                      122017届毕业生生源渠道

二、毕业生就业率

(一)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0.56%(统计数据时间截止到20171220

(二)各学院及专业的就业率

22017届毕业生各学院及专业就业率统计表

学院

专业

各专业现有人数

实际签约人数

就业率

财经学院

会计电算化

202

171

84.65%

营销与策划

73

67

91.78%

市场营销(15级)

27

25

92.59%

小计

302

263

87.09%

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

60

56

93.33%

工商企业管理

53

51

96.23%

文秘

18

18

100.00%

小计

131

125

95.42%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

28

26

92.86%

计算机应用技术(3G通信技术应用)

67

65

97.01%

软件技术

17

14

82.35%

装潢艺术设计

67

60

89.55%

广告设计与制作

23

22

95.65%

计算机应用技术(3+2)

85

79

92.94%

小计

287

266

92.68%

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

88

74

84.09%

机电一体化技术

188

157

83.5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3+2)

47

44

93.62%

小计

323

275

85.14%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与制造

137

117

85.40%

模具设计与制造

18

17

94.44%

数控技术

47

42

89.36%

小计

202

176

87.13%

航空旅游学院

商务英语

31

29

93.55%

旅游英语

102

98

96.08%

小计

133

127

95.49%

建筑工程学院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39

37

94.87%

建筑工程技术

268

242

90.30%

小计

307

279

90.88%

中锐汽车学院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215

208

96.74%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113

104

92.04%

小计

328

312

95.12%

合计

2013

1823

90.56%

三、毕业生就业去向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76%

待就业

9%

升学

6%

应征义务兵

1%

出国、出境

0.05%

自主创业

0.94%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1%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6%

自由职业

0.10%

地方基层项目

0.05%

13  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13  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经分析调查,未就业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二是复习准备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三是筹备自主创业中;四是其它个别因素。

四、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域分布:

12017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为省内就业人数1173人,省外就业人数654人。

                   142017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2、2017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排名。吉林省1173人,北京市205人,辽宁省97人,河北省38人,山东省26人,天津市21人,广东省20人,上海市18人,内蒙古自治区16人

                     152017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排名

五、自主创业

我校2017届毕业生总人数2013人,自主创业人数为19人,占毕业生比例为0.94%

第二章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做法

一、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法”可依

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精细化,需要用更加完善的制度来科学规范、专业指导、精准服务。四平职业大学在2014年编制了“四平职业大学就业实习文件汇编”,整理了国家、省市及学校关于就业的文件,包括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关于印发吉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有关政策操作办法的通知;四平职业大学就业创业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2017年,又根据形势的需要,把国家、省市关于双创工作的相关文件进行整理,同时结合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工作,出台了毕业生派遣工作管理办法、就业工作奖惩办法等,使就业创业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

二、健全就业管理机制,保障就业工作良性发展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校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了“书记校长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牵头部门统筹、职能部门配合、学院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一二三”管理体系上。一是全校就业工作践行一个理念,即全程、全员、全力抓就业;二是两个目标,即就业安全稳定、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稳中求进;三是完善三项制度。第一项制度是健全纵向管理制度。形成“学校就业工作委员会--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辅导员--班级信息员”的就业工作链条,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体制。第二项是完善制度建设。第三项是场地、经费、人员向就业倾斜。

通过纵横交错的管理机制,形成了全校教职工都能充分认识学校的出口决定入口的氛围。正是从上到下都把学生的就业看做是解决学校发展的关键,使得学校的就业工作不仅常态化而且良性化。

三、强化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保障毕业生职业能力提升

高校职责之一就是要强化其教育功能,高职院校虽然把应用型作为培养目标,但也不能弱化教育功能,因为高职毕业生更需要在职业能力、职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思维等方面有所提高。所以课堂教育与实训教育都不可或缺。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转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

  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让大学生能以不变应万变,我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全程化分段式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旨在不同的阶段培养大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念。我校属于吉林省较早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院校之一。2004年,就开始筹建并组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2007年在教育部发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后,我校把此课程纳入必修课,并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发展的特点,编制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并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负责课程的研发、指导、监督与课题建设等工作。课程共分四个模块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职业素养与求职技巧。分别从态度、知识、技能3个方面进行更积极充分的课堂教育。几年来,这种全程化分段式的教学模式起到了普及常识、突出重点、转变观念、释疑难点的作用。我校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并在持续发展中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下一步,会将创新创业课程植入到教学中来,并加大学时量,使更多的大学生都能在双创背景下,把握机遇,储备能力,适时而上。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训,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岗位能力

  高职毕业生的思维较为灵活,喜欢参与实践。为拓展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一是以大赛作为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得到锻炼的机会,让更优秀的学生获奖,鼓励将优秀进行到底。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60余次。在2017年第四届梦想杯创业大赛中,我校同学积极踊跃报名,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氛围,并因此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二是以讲座方式来激发学生热情。我校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代表、毕业生代表、创业者代表到学校为学生做讲座,分享他们职业生涯中的苦辣酸甜,为大学生进入职场提供精神上的准备。2017年11月,我校邀请吉林省资深全球高级职业指导师方占仁博士来我校,做了用就业思维指导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讲座, ,为创新教师思维起到了提升作用。三是建立模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我们一方面与共青团四平市委、铁东区团委共建,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与四平市电子商务产业园联合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实训场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具备应用型特征,即我们用现存的知识和技术,加入很好的创意进而解决问题,并且产生一定的市场价值。

四、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保障供给毕业生充分就业资源

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实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中求进的目标,我们着力于市场预测与开发,市场研判与反馈,已经形成良性机制。学校坚持“立足吉林省,辐射东北地区,放眼全国”的市场开发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跳出行业找市场,跨出区域开发市场。

(一)创新市场开发形式,多种渠道稳定就业市场。近年来,高职毕业生虽然较受市场欢迎,但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不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就业基地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稳定的就业渠道。截止2017年我校共与5家企业、9个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学生入学就与企业签定就业协议,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学生。同时,又通过订单班、就业基地的形式,实行六共同人才培养模式,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共同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共同组织实施教学管理、共同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共同完成学生实习实训及就业。在实践中,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最后实现双赢。

(二)研判毕业生就业区域,因专业而宜开发新市场。连续几年,我校毕业生专业不同,就业区域也不同,如计算机专业多集中在北京、沈阳等一二线城市,而大多数专业就业区域为三四线城市。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侧重开发经济较为发达省份的三四级城市,既能用得上,又能留得住。基本模式就是分区域、定城市、找企业;分专业、找行业、定企业。在这两个层面并行的过程中,侧重开发一些就业盲点与难点专业,重点开发一批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学生就业有发展力的新企业。

   (三)充分利用优秀生的资源。毕业生资源是我校市场拓展的主要路径之一,通过建立优秀毕业生资源库,成立毕业生较集中的城市校友会等方式,加强与毕业生联系,为就业市场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五、提升精准服务水平,保障毕业生享受全方位、立体化服务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一直是我们办学的宗旨,也是我们的目标,尤其是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心理能力等,就说明人才培养的失败。所以,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服务格局,提供精准、零差错服务意识,提供爱心、细心、耐心服务态度,成为新形势下为学生服务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我校毕业生有近70%左右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中的一部分在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存在着学习上、就业上、心理上等诸多困难。   

(一)畅通信息渠道,为毕业生做好全面就业服务。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毕业前毕业后等方式,全方位提供服务。一方面利用网络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如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QQ群、手机短信、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毕业生发布用人信息、学校公告、就业指导等。同时,通过网络指导毕业生如何识别网上招聘的真伪、投递简历、面试技巧等。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建立企业信息平台,反馈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就业市场分析定位。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就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情况,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市场最前沿的信息。

(二)提高精准服务能力,为特殊群体毕业生做好帮扶工作。一是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动态统计工作,不出现空档期。在做好全面服务的同时,强化服务功能。二是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数据库工作,并随时更新,使得岗位与未就业毕业生能及时对接。三是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疏导与职业测评工作,帮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能正视困难、解决问题、了解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四是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反馈工作,把服务中的利弊排查出来,为下一步改进服务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

六、用创新创业思维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

我校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指标,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效应。一方面通过学校层面,把创新的人才培养融入到教学中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成长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受众所有的大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大气候。最重要的是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依据“设备选型与企业使用接近、实训环境与生产现场接近”的实训建设理念,采取自建、合建、引厂入校等多元建设方式,新建和改革校内实训室。以“专业对口、功能齐全、规模适当、就近实习”的原则,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立体式地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水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  毕业生相关数据分析及趋势研判

一、薪酬变化分析

我校2016年学生毕业前薪酬待遇为2225元,毕业半年后薪酬待遇为3205 元,增加额度为980元,增长率为30.6%2017年学生毕业

312017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析

前待遇为2015.9元,半年后薪酬为2890.9元,增长率为30.3%。由薪酬的变化可得到如下的信息:

1、从薪酬降低数据来分析:2017年我省整体经济状况下滑趋势继续影响着就业市场,形势依然严峻。其中,中小微企业受冲击较大。

2、从薪酬增长率数据分析:我校学生职业竞争能力并未受到影响,和去年基本持平。

综合以上信息,高校就业部门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我省经济发展实际状况,认真分析企业的招聘用工的新特点,新变化,作出相应的对策。在引入招聘企业的环节,注意提高审核标准和门槛,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企业招聘信息;其次,要科学的调查分析各地区就业态势,结合我校毕业生特点和个人发展状况,做好职业指导工作,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了解各地域市场供需状况,及时调整期望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及入职前的心理准备。

二、从专业相关度分析

2017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与其专业的相关度状况为:相关度高占30%、部分相关占44%、不相关占26%

322017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从2017年统计数据观察,可以看出“专业相关度”占比较2016年有所提高,“不相关”占比有所下降。反应出我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模式和就业市场的吻合度在进一步增强。专业对口度是就业市场对学校办学专业方向的反馈,也能从侧面反映市场用人需求的。剔除学生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及入学后专业的不适应性等因素,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校在选择招聘企业环节及学生专业学习热情有所加强。

为提高专业对口度,高职院校还应侧重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上做文章。未来的人才竞争就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其专业技能。一方面提高所学知识的专业技能,通过实习实践的手段增强认知和经验,通过各种专业技能大赛等手段增强兴趣,使其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三、就业选择途径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2017届毕业生就业过程运用的主要途径分类:学校推荐70%;社会招聘11%;家庭或社会关系4%;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11%;其他4%。从统计数据上看,学校推荐占比继续增加,学校推荐就业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渠道。由此,在未来的就业工作中,应继续提高学校推荐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就业机制体制建设,打造严密的就业管理体系,为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好全方位保障。


332017届毕业生就业途径分布图

四、就业去向分析

1、从就业区域看,2017届毕业生东三省比例为75.24%,其中吉林省内占比68.44%;津京冀地区占比16.13%,其中北京占比12.57%;长三角地区占比2.54%;其他地域占比6.65%,南北区域分布相不平均。由此推断出,2017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呈现出以北方区域为主的局面。其中吉林省内和北京两地,是主要就业区域。省内就业人数持续增加,这对于我校开发和维护重点就业区域市场起到了方向标的作用。

2、津京冀地区是我国中高端制造业发达地域。2017年北京就业人数共计198人,绝大部分来自于我校电子工程学院电器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数据显示津京冀地区就业人数占比较高,表明专业对就业地域存在较大影响。

3、我校生源以吉林省内为主,数据体现毕业生在本省就业人数占比较高,生源所在地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影响依旧没有改变。

五、从社会满意度分析

该项数据采集工作,我们使用了问卷调研,网络回访,电话回访及企业走访面谈等办法。其中调研问卷发放2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达到100%;电话回访300多家,重点企业走访、面谈20多家企业;网络回访次数100余次。数据情况如下:

2016届毕业生的雇主满意度基本情况:非常满意占74.1%,基本满意占23.9%,不满意占2%;2017届毕业生的雇主满意度情况:非常满意占比64%,基本满意占36%。综合数据分析,非常满意比例下降10.1%,基本满意占比上升12.1%个百分点,不满意数据为零。分析如下:一是我校在2017年度就业工作中,加强了以增强专业知识技能、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变通能力等方面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受东三省整体经济发展较低因素影响,迫切需要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人员。我校人才培养上恰恰满足了企业的这一需求,培养的就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而雇主对我校毕业学生期望值又不断提升。今后,我校会继续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方式来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状况,及时反馈教学、学生管理等职能部门,并把调研的结果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指标。

                      图3—4:2017届毕业生的雇主满意度

第四章就业状况对人才培养的反馈

一、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是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所有行为都要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入手,不但要让学生有业可就,还能做到有所作为。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就是以学校教务、就业、科研及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主,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包括创业、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一方面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找到人才需求的缺口,进而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专业设置,确定培养方向。2017年,学校按照“市场导向、需求驱动”的专业开发策略,形成了校企共同参与,跟踪企业发展,适应产业升级的专业建设新机制。用“市场有需求、教学有条件、质量有保障、就业有出路、办学有效益”的思路,积极改造老专业,创新新专业,优化了专业结构。在充公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室内艺术设计和环境设计三个专业。

通过就业需求导向调整后的专业设置还需要一个周期的评价,这样才是完整的体系。评价系统主体应该是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因为他们是最具体也是最直观能反馈出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优劣,对人才培养最具参考性。

二、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成为设置各专业招生计划的主要依据

伴随扩招之后的一个显性问题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导致专业多而不强、学校大而不特等问题。同时,市场信号的逐渐增强反映出的因盲目设置所谓热门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过大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得不到市场青睐的现象也渐次明显。每年,我校都要对各专业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进行分析、比对。并对连续三年就业不好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或者停止招生。截止2017年,我校已经停止了十几个专业的招生。

三、培养职业竞争力,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职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职业竞争力包涵的范围很广阔,如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的文化素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身心健康指数等。

从以上能力来看,提高大学职业竞争力也就证明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职业院校要建立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消除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的弊端,增强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从课堂教育指导到课后心理疏导、职业指导;从实践环节设计到各种技能大赛;从优秀人物(企业家、毕业生)引领到就业创业实践。多方位为大学生提供平台。当然,职业能力提升的最主要环节还是大学生自身,因为大学生才是就业的主体,是职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者。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打铁必须自身硬就成为夯实大学生专业基础、拓展知识范围、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结束语

通过编写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我们认真审视回顾总结了2017年整体就业工作,既看到了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绩,也总结出就业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在2018年就业依然严峻的形势下,认真领悟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打造专业品牌,全面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关闭本页
Copyright 1983-2013 四平职业大学 网站域名:www.spvu.edu.cn
地址:四平市铁东区沥山路5117号 招办:0434-3304766 校办:0434-3304444 传真:0434-3304848
备案:吉ICP备20000789号-1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版本:2013建校30年纪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