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平职大 → 学校公告
四平职业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7-02-28】

 

    前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的精神,按照吉林省教育厅关于编制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会议的要求,结合四平职业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编制《四平职业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四平职业大学是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吉林省成立最早的专科起点的具有十年办本科历史的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被确立为吉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2014--2016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四平市整合了教育资源,先后将四平医护卫生学校等四所中专学校并入,学校成为四平市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航空旅游学院、中锐汽车学院、医药学院9个学院,开设36个招生专业,专业涵盖土木建筑、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教育与体育、文化艺术等8大类、21个小类。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5660人,教职工455人。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的办学理念,以“就业工作全员化、就业教育全程化、就业管理信息化”为主线,以“全面服务,精准服务、规范管理、拓宽渠道”为工作准则,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围绕培养适用型人才改革教育教学,以联合办学、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办成让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高职学校走出了一条“重指导强能力、重实习促就业、重服务谋发展”的道路。连续几年毕业生社会需求旺盛,社会评价较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中有进。

第一章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2016届毕业生总体规模与结构

(一)规模:我校2016届毕业生总人数为1622人。

(二)2016届毕业生基本结构

1、学院及专业情况

1四平职业大学学院及专业情况统计表

学院

专业

财经学院

电子商务

会计电算化

营销与策划

市场营销

投资与理财

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

文秘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3G通信技术应用)

软件技术

装潢艺术设计

广告设计与制作

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械工程学院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机械设计与制造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

外语学院

商务英语

旅游英语

建筑工程学院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

中锐汽车学院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2、性别比例

2016届毕业生总人数1622人,其中男生847人,女生775人。

                   112016届毕业生性别比例

3、          生源渠道

基于不同招生方式的生源情况看,我校普通高中招生生源人数为1619人,对口招生生源人数为175人。

122016届毕业生生源渠道

                     

二、毕业生就业率

(一)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0.88%(统计数据时间截止到20161220日)

(二)各学院及专业的就业率

22016届毕业生各学院及专业就业率统计表

学院

专业

各专业现有人数

实际签约人数

就业率

财经学院

电子商务

9

9

100.00%

会计电算化

182

172

94.51%

营销与策划

39

35

89.74%

市场营销

22

12

54.55%

投资与理财

7

7

100.00%

小计

259

235

90.73%

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

56

45

80.36%

工商企业管理

60

53

88.33%

文秘

33

29

87.88%

小计

149

127

85.23%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

25

23

92.00%

计算机应用技术(3G通信技术应用)

133

128

96.24%

软件技术

21

19

90.48%

装潢艺术设计

63

56

88.89%

广告设计与制作

42

38

90.48%

小计

284

264

92.96%

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

64

63

98.44%

机电一体化技术

68

65

95.59%

小计

132

128

96.97%

机械工程学院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8

7

87.50%

机械设计与制造

68

62

91.18%

模具设计与制造

14

13

92.86%

数控技术

15

13

86.67%

小计

105

95

90.48%

外语学院

商务英语

38

36

94.74%

旅游英语

82

74

90.24%

小计

120

110

91.67%

建筑工程学院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21

19

90.48%

建筑工程技术

215

202

93.95%

小计

236

221

93.64%

中锐汽车学院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49

124

83.22%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188

170

90.43%

小计

337

294

87.24%

合计

1622

1474

90.88%

三、毕业生就业去向

签协议书比例:79.53%

签劳动合同就业比例:3.39%

其他形式就业比例:4.93%

待就业比例:9.13%

专升本比例:2.53%

基层就业比例:0.12%

应征入伍比例:0.06%

自主创业比例:0.31%


13  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13  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经分析调查,未就业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二是复习准备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三是筹备自主创业中;四是其它个别因素。

四、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域分布:

12016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为省内就业人数918人,省外就业人数556人。

                   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22016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排名。吉林省918人,北京市200人,辽宁省166人,河南省24人,山东省19人,广东省15人,上海市13人,浙江省15人

             152016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排名

五、自主创业

我校2016届毕业生总人数1622人,自主创业人数为5人,占毕业生比例为0.31%

第二章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一、健全就业工作体制机制,为就业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校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了“书记校长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牵头部门统筹、职能部门配合、学院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一二三”管理体系上。

一是全校就业工作践行一个理念,即全程、全员、全力抓就业;二是两个目标,即就业安全稳定、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稳中求进;三是完善三项制度。

第一项制度是健全纵向管理制度。形成“学校就业工作委员会--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辅导员--班级信息员”的就业工作链条,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体制。

第二项是完善制度建设。编制了“四平职业大学就业实习文件汇编”,整理了国家、省市及学校关于就业的文件,包括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关于印发《吉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有关政策操作办法的通知》;四平职业大学就业创业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2017年,还将对创新创业相关文件整理收集编辑成册,使就业创业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

第三项是加强机构、经费、人员、场地四落实。为突显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学校选派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学生管理经验,从事学生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就业队伍中来。2017年,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就业创业场地与资金的投入,保障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毕业生提高职业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一)通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育,转变观念,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

    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全程化分段式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我校属于吉林省较早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院校之一。2004年,就开始筹建并组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2007年在教育部发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后,我校把此课程纳入必修课,并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发展的特点,编制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并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负责课程的研发、指导、监督与课题建设等工作。课程共分四个模块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职业素养与求职技巧。分别从态度、知识、技能3个方面进行更积极充分的课堂教育。几年来,这种全程化分段式的教学模式起到了普及常识、突出重点、转变观念、释疑难点的作用。我校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并在持续发展中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岗位能力

    为拓展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一是以大赛作为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得到锻炼的机会,让更优秀的学生获奖鼓励将优秀进行到底。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吉林省组织的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中都有很优异的表现。吉林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我校获得专科组第一名、吉林省第二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大赛我校三名同志获奖,其它职业技能大赛奖60余次。二是以讲座方式来激发学生热情。我校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代表、毕业生代表、创业者代表到学校为学生做讲座,分享他们职业生涯中的苦辣酸甜,为大学生进入职场提供精神上的准备。三是建立模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我们一方面与共青团四平市委、铁东区团委共建,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与四平市电子商务产业园联合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实训场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具备应用型特征,即我们现有的知和技术,加入很好的创意进而解决问题,并且产生一定的市场价值。例如,我们学校的一个学生团队在假期活动时,发现很多人携带的化妆品容器多且不一,携带极其不便,于是他们就进行了创新,研发了新型实用便携化妆品分装瓶。现在与国内数个众筹平台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三、搭建校企互联平台,为开拓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空间提供资源保证

    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仍为学校推荐的就业岗位,所以着力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开拓更多数量与质量的岗位是学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吉林省,辐射东北地区,放眼全国“的市场开发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跳出行业找市场,跨出区域开发市场。

   (一)巩固老的就业基地。多年来依靠毕业生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培养企业需求型人才。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回访、跟踪调研、挂牌等方式,建立一批长期稳固的就业基地。

   (二)开发新的就的就业市场。根据我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趋势与实际特点,分区域、定城市、找企业;分专业、找行业、定企业。在这两个层面并行的过程中,侧重开发一些就业盲点与难点专业,重点开发一批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学生就业有发展力的新企业。

   (三)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毕业生资源是我校市场拓展的主要路径之一,通过建立优秀毕业生资源库,成立毕业生较集中的城市校友会等方式,加强与毕业生联系,为就业市场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四、探索与人才培养方案充分结合,为毕业生储备核心竞争力提供教育支持

    高等学校的就业从其出口地位来看是教育的目标,但从其教育成品在社会中的需求状况来看又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所以,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征来说,就业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一把尺子。

    面对这样一种功能,就业的市场反馈,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功能就应放大为就业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为此,我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积极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围绕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力的核心目标,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

(一)坚持以就业主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按照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三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四是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优化后的方案使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得到明显加强。

(二)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推进专业建设,形成了校企共同跟踪企业发展,适应产业升级的专业建设新机制。近几年新增高的专业其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0.8%。这些专业的就业市场也较广阔。

(三)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上海中锐教集团、神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东方领航集团等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实行六共同人才培养模式,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共同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共同组织实施教学管理、共同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共同完成学生实习实训及就业。在实践中,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最后实现双赢。

(四)加强创业创新课程建设。按照“面向岗位、强化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2016年各专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让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制定中来,完成了人才培养所涉及的近千门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

五、提高精准服务水平,为特殊群体毕业提供帮扶平台

我校毕业生有近70%左右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中的一部分在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存在着学习上、就业的上困难。所以在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上我们采取的是双腿走路的模式。

(一)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为毕业生做好全面就业服务。一方面利用网络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如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QQ群、手机短信、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毕业生发布用人信息、学校公告、就业指导等。同时,通过网络指导毕业生如何识别网上招聘的真伪、投递简历、面试技巧等。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建立企业信息平台,反馈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就业市场分析定位。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就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情况,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市场最前沿的信息。

(二)提高精准服务能力,为特殊群体毕业生做好帮扶工作。一是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动态统计工作,不出现空档期。在做好全面服务的同时,强化服务功能。二是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数据库工作,并随时更新,使得岗位与未就业毕业生能及时对接。三是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疏导与职业测评工作,帮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能正视困难、解决问题、了解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四是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反馈工作,把服务中的利弊排查出来,为下一步改进服务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

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激发毕业生创业意识满足个体创业需求提供正确指导

我校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效应。

(一)完善创新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创新创业领导机构,完善创新创业职责,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监督、管理与评价功能。

(二)加强创业课程建设工作,转变毕业生创业观念。高校承担着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提供创业平台、扶植创业项目、加强创业指导的功能。但需要面对的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局限性客观存在。一是高职学生创业起点低,高职院校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加上学制较短,所学知识相对不足。二是技术平台起点低,高职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实用型人才,重应用的基础上,对于创新创业所需的技术平台欠缺。三是创业项目方向难以选择,受知识技术影响,高职学生大多选择技术含量低、容易入门的服务业,但竞争激烈,或望而却步或以失败而告终。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存在短版的同时,也存在着他们思维活跃、反映迅速、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等创业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创业的指导,转变创业观念则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创业指导课程建设,调整创业课程教学时数,改革创业课程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比例。邀请校内外有创业经历的名师、名家、知名校友为大学生讲座。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激发他们身上的正能量细胞,起到全面转变创业观念,一部分激发创业热情,小范围具备创业想法,个体开始筹备创业的目的。

2、所有课程都蕴涵创新创业精神的要素。全校范围内,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首创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争取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每个学生不一定能成为创业者,但每一个学生都要以创业者能力要求自己。

3、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依据“设备选型与企业使用接近、实训环境与生产现场接近”的实训建设理念,采取自建、合建、引厂入校等多元建设方式,新建和改革校内实训室。以“专业对口、功能齐全、规模适当、就近实习”的原则,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立体式地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水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  毕业生相关数据分析及趋势研判

一、薪酬变化分析

毕业前薪酬待遇:2225元,毕业半年后薪酬待遇:3205

312016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析

    从我校两年的薪酬待情况分析,虽然总体上上升的趋势,但高校就业部门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特点,毕业生就业行业及发展特点,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各地区,不同行业基本待遇情况。指导大学生树立自信心,了解市场供需状况,及时调整期望值,做好入职前的心理准备。

二、从专业相关度分析

2016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与其专业的相关度状况为:

相关度高占37%、部分相关占41%、不相关占22%

322016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专业对口度是衡量就业质量、专业设置、教育教学质量等的一个尺码。当然这里面的因素是很多的,包括学生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包括入学后专业的不适应性等。

为提高专业对口度,高职院校还应侧重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上做文章。未来的人才竞争就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其专业技能。一方面提高所学知识的专业技能,通过实习实践的手段增强认知和经验,通过大赛等手段增强兴趣,使其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三、就业选择途径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2016届毕业生就业过程运用的主要途径分类:学校推荐52.3%;社会招聘15%;家庭或社会关系7.5%;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16.2%;其他9%。


332016届毕业生就业途径分布图

四、就业去向分析

1、从就业区域看,2016届毕业生省外就业的人数明显多于2015届,可见外省相对发达的区域对毕业生更加有吸引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京津地区较就业比例比去年有所提高。东北三省仍为较集中地区。这为以后就业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从单位性质看,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居多,跟去年基本持平,可见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指导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中小微企业在市场的作用下的波动性也会造成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同时,很多小微企业只注重生产的效益不关心员工的培训,没有把毕业生这个人才群体作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动力,而当成廉价的劳动力,这也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就业的声誉及学生对高校的期望。

五、从社会满意度分析

2016届毕业生的雇主满意度基本情况:非常满意占74.1%,基本满意占23.9%,不满意占2%。

                      342016届毕业生的雇主满意度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所以社会的满意度就是衡量高校这种培养任务是否完成的一个指标。连续多年,我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来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状况,并把调研的结果作为反馈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调研,社会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一直在95%以上。并评价为动手能力强、较为吃苦耐劳,并在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在全国各地的多条战线上都有我校毕业生的身影,尤其是四平地区的许多行业,我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业务骨干。

 

第四章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

目前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已经形成社会的共识,别是对于地处不发达地区,没有地域优势的情况下,内涵建设与就业品牌成为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培养优秀作品是高品质就业的基本前提。高品质就业也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杠杆,二者之间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或缺的关系。

一、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学校招生计划设置的红绿灯

专业是学校教育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专门人才培养的载体,有学校品牌的作用和价值。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专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的衔接点,是社会评价学校的评价点,是政府评估学校质量的关键点。但近几年,很多学校为追求专业设置上的“大而全”导致专业多而不强、学校大而不特等问题。同时,市场信号的逐渐增强反映出的因盲目设置所谓热门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过大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得不到市场青睐的现象渐次明显。所以能反映市场需求的就业率就成为专业调整的红绿灯。

(一)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势在必行

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就业的作用与反作用力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招生生源的优劣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又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就业率与质量好坏反过来又影响到招生生源质量,这种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已经成为高校良性发展的必然要素。

(二)建立内外统一的联动机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内部联动机制就是成立链条式管理模式,把就业率与质量作为招生计划设置、规模限定、人才培养质量的红绿灯,并且形成从学校“一把手”到班级辅导员各个层面的奖惩制和岗位责任制。从管理模式上保障就业率指标的有效完成,达成全校员工一致共识,形成全员全力推动就业工作的氛围。

外部联动机制就是介入社会、企业等外部因素评价机制。一方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深入学校的教学、招生就业等环节。学校要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修订教学大纲、改革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完善实践环节等。同时,学校要掌握企业的发展目标,寻找共同点实行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利用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职能,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征,为其提供智力和技术的支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就业的市场需求是学校专业改革的指挥棒

(一)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不匹配造成就业难

近年来,就业难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企业感叹招不到他们所需的人才,而毕业生却懊恼毕业即失业。这种尴尬的形成源于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低。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原有的专业,又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一些新的专业。这里有因人设置、因岗设置、满足专业大而全等因素。这些保留的专业一部分已经完全没有市场的需求,当然也就提不到就业顺畅的问题了。为此教育部曾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同时通过专业结构改善,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专业建设改革的步伐

专业建设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路径一是加强高校就业市场的预测功能,“未雨绸缪”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结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提前做好预案,随时调整方案。根据市场及供求状况的变化,为学校调整专业、优化专业提供准确及时前沿的信息。路径二是提高对市场需求的研判能力。市场信号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会出现波动,这就需要高校在把握市场能力上更高一筹,使专业的调整既有市场因素,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科学、规范、有序进行。路径三是强化社会评价功能,定期组织毕业生、用人单位等进行座谈、反馈,调整改革中所出现的利与弊,保障专业调整不盲目、不随意。

三、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杠杆

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由原来传统学校型向多元质量标准转化,高校人才培养要更贴近于市场的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学生就业状况就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的量,并不能全面很好地反映就业的质。而就业质量不仅能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的量。一般来说,就业的质量包括就业率、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比如工作的稳定率、专业的对口率。就业岗位的特点,如工资收入、工作环境等。从以上指标看,就业质量是直接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高低的杠杆。

当然,在就业质量的各项指标中,不能一概而论,即不同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评价标准也因校而定。作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承担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承担着为基层输送人才的功能。所以,在就业市场开发上侧重为地方经济与基层服务,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也称得上是高质量的就业。

总之,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就业指标已经形成共识,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调研走访、介入第三方评价等形式,高校的就业评价系统正在趋于完善,相信随着就业质量显性作用的越来越大,就业的反馈机制也会日渐完善。

            

结束语

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吉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指标与任务2017年我校仍有近两千名毕业生走向社会。相信我校会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的办学理念、以提高就业质量为核心、以市场开发订单培养为主线、以创新教育为动力、以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为基础,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会有更大的提高!

关闭本页
Copyright 1983-2013 四平职业大学 网站域名:www.spvu.edu.cn
地址:四平市铁东区沥山路5117号 招办:0434-3304766 校办:0434-3304444 传真:0434-3304848
备案:吉ICP备20000789号-1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版本:2013建校30年纪念版